山东省2015年工业经济发展计划初步安排意见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和转型发展,积极应对复杂严峻形势和经济下行带来的挑战,着力推进工业转型和提质增效,工业经济总体呈现稳中有进、平稳增长态势。
一、2014年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工业生产增速缓中趋稳。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与前三季度持平,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分轻重工业看,轻、重工业分别增长8.4%、10%,均与前三季度持平。从先行指标看,1-11月全省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1%。
(二)重点产品产量低位增长。1-11月,重点调度的120种工业产品中,有60种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0%,为近年较低水平。重点产品产量中,水泥、粗钢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平板玻璃下降4.6%。轮胎、钢材、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分别增长9.2%、8.6%、2.8%和6.6%。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为99%。
(三)工业效益增幅有所下滑。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万亿元,增长9.6%,比上半年回落1.2个百分点,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2798.6亿元、利润7858.5亿元,分别增长6.2%和5.1%,比上半年回落2.5和3.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和7.3个百分点。
(四)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11月,装备工业增加值增长12.1%,高出全省工业增速2.6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9.5%,同比回落3.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2446.4亿元,增长15.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1.1%,比年初提高0.9个百分点。
我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尤其是产能过剩、融资困难、投资拉动较弱等问题,影响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我省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家和我省稳增长政策措施陆续出台,为推动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2015年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以提升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二)主要预期目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
(三)发展重点。
1.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依托我省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大基地、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加快技术创新,坚持高端引领,力争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发展壮大高端制造业。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设备、专业成套设备和高端精密制造等领域。现代交通设备领域重点发展高速动车、城轨车辆、新能源汽车、高档乘用车、高端船舶制造。专业成套设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石油煤炭综采设备、大型工程机械、海洋工程装备、现代农业机械等。高端精密制度领域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高档数控机床及高精密轴承、液压件等关键基础件。
积极培育新材料产业。聚集优势资源,加快实现新材料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应用。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发展大尺寸单晶硅等半导体材料和石墨烯、高性能纤维等材料;围绕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PM2.5过滤、脱硝材料和高性能Low-E玻璃、高技术陶瓷等新型建材节能材料;围绕海洋工程领域,重点发展新型钢材及合金材料、新型重防腐涂料等材料;围绕轨道交通领域,重点发展高强耐磨、导电、阻燃、轻量化等关键配套材料。
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加强引进、消化、再创新,全面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再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关键核心技术,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支持协同创新和联合攻关。围绕感知、决策和执行等智能功能的实现,突破新型传感工艺、高精度运动控制、工业通信网络安全、健康维护诊断等一批关键智能技术。
2.积极推进过剩产能化解。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政府工作部署,按照“四个一批”总体要求,突出减量调整,严控总量、调整存量,着力优化区域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推动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炼油、轮胎行业健康发展。
严格控制总量。严格执行国家投资管理规定和产业政策,各地方、各部门不得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违规核准、备案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各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对于产能过剩行业建设项目,要全面落实等量或减量置换,制定产能置换方案,置换产能列入淘汰任务。支持跨地区实施产能置换,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产能置换指标的市场化交易。
优化存量结构。完善倒逼机制,逐步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环保和技术等标准,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鼓励钢铁企业采用新一代制造流程和先进技术,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电解铝行业推动节能、节材和轻量化深加工,重点发展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水泥行业推广无害化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逐步降低32.5复合水泥比重。平板玻璃行业重点发展功能性玻璃。轮胎行业大力开发巨型工程胎、雪地胎等高端特种轮胎。
调整生产力布局。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优化产能过剩行业生产力布局。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和青钢环保搬迁项目建设,推动钢铁产能向沿海转移。推进位于主城区的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炼油、轮胎等重污染企业搬迁或转产。支持产能过剩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进一步提升产业集中度。鼓励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建立境外原材料基地和产品初加工基地,拓展国际发展空间。
3.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敲开核桃”,加强化工、医药、轻工、纺织、食品、造纸等传统行业“一行业一对策”研究,分类指导转型升级。
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产业研发设计、生产控制、质量管理、市场流通、回收再制造等环节,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支持制造执行系统、数字化设计、柔性自动化生产线在造纸包装、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的应用。支持骨干企业借鉴工业4.0体系提升生产经营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提高终端产品比重。紧盯行业发展前沿,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终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棉纺行业鼓励建设节能、环保、数字印染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家纺服装等产成品。引导造纸企业建设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发展高端生活用纸、工业特种纸和新型包装、精美印刷制品。支持食品企业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强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加强质量建设和品牌培育。加快“品牌山东”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和效益。在纺织、家电、轻工等行业支持申报国家品牌培育试点。支持传统医药企业加强新版GMP改造,重点支持无菌药品GMP改造。建设“好品山东”网上平台,加强山东名企、名牌宣传推广。鼓励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引领行业发展。
四、政策措施
(一)统筹推进过剩产能化解。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化解过剩产能部署要求,多措并举促进产能利用回归合理区间。加强行业规范和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发挥环保、节能、质量等标准倒逼作用,引导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进一步完善化解过剩产能考核机制。
(二)加快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引导要素资源向重大项目倾斜,加快推进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青钢环保搬迁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重大工业项目筛选培育,积极完善建设条件,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格局,促进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后劲不断增强。
(三)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政策措施和我省出台的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计划,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按照省政府部署,配合省有关部门分行业制定出台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方案,形成工作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
(四)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工程机械、机床工具、轻工纺织、轮胎等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开发、产能转移、跨国并购和海外工程承包。支持建立境外地区性营销中心、并购销售渠道等,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五)进一步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按照省政府部署,全面梳理“权力清单”。落实减轻企业负担政策措施,营造支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抓好省政府金融改革若干意见的贯彻实施,支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上市等渠道融资,引导资金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六)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针对原材料供求及价格波动、产品销售、企业用工、资金需求变化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及时发布行业运行信息,合理引导市场投资预期。
点击附件下载>>